姓名: 爱蔻·丁妮 英文名:- 性别:- 国籍:- 出生地:- 语言:- 生日:- 星座:- 身高:- 体重:-
爱蔻丁妮——旅美华裔女性爵士音乐家。
5岁开始学习钢琴,曾从师于著名的钢琴家的爱蔻·丁妮,10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校附小,先是主修竖琴,从师于左因老师,四年后,正式主修钢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科班教育,以及主科老师吴元的精心培养下,爱蔻·丁妮的学业突飞猛进,一直都是学校名列榜首的天才学生。
在赴美之前,爱蔻·丁妮在北京音乐厅作了她首场独奏音乐会,各大媒体都予以了关注。《北京日报》还特意在第三版刊登了评论文章《在爱蔻·丁妮的背后》她身穿黄色的连衣裙,沉稳的坐在黑色的三角钢琴前,用一双灵巧的手,为观众弹奏着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的作品……
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爱蔻·丁妮钢琴独奏会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中国乐坛终于为我们展现了“未来钢琴演奏家”的风采。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学习中,爱蔻·丁妮来到了美国,她先在迈阿密和辛辛那提学习钢琴,于同年前往Orlando参加名为“Young Keyboard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的比赛,获得独奏奖,并获得辛辛那提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但纽约才是音乐的真正摇篮,
爱蔻·丁妮放弃了迈阿密和辛辛那提所给与的优厚条件,在前途未知的情况下毅然来到纽约,她进入了世界闻名的曼哈顿音乐学院预科部钢琴系,从师于俄国钢琴教育家Arcady Aronov门下,并与纽约爱乐乐团New York Phiharmonic的首席竖琴家Sarah Bullen同时学习竖琴,一年后追随著名钢琴家Ilana Vared而再度以全额奖学金进入新泽西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在这期间,她曾在林肯中心以及其他的演奏厅表演,那时的爱蔻·丁妮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走上作曲以及演奏爵士乐的道路。
一年后的爱蔻·丁妮忽然开始了新的尝试,她参加了纽约世界电视台的歌唱金榜并获得了优胜奖,从此开始了她在镜头前的生涯。她开始作为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并参加了一系列电视剧的拍摄,同时应制片人之邀,创作并演唱了主题曲。
在此期间,她并一直在中国广播网担任音乐节目的制作主持人。并在日本富士电视台纽约分台担任制作工作,她还勤奋地为纽约「美国文摘」撰写 "认识爵士乐 " 系列。
而后,爱蔻·丁妮继续她未完的音乐事业,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奖学金,进入了曼纳斯音乐学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New School Jazz and Conternporary Music Division)爵士钢琴系,从师于Junior Mance, Phil Markrowitz, Gary Dial,受教于Reggie Walkman, Billy Harper,作曲方面受指导于Henry Martin,Bob Satin, Bill Kirchner, Ed Neumeister. 爱蔻·丁妮之后继续在曼纳斯音乐学院作曲系就读,师从于David Loeb,取得了作曲硕士学位。
爱蔻·丁妮乐团的几位爵士乐手是爱蔻·丁妮昔日的同窗,他们对爵士都抱着共同的热爱,四位演奏者是Ding Ni爱蔻·丁妮(钢琴/作曲/编曲)、Arun Luthra(低音、中音萨克斯管)、Jedediah Kriegel(贝斯)、E.J.Strickland(鼓)。
他们曾同在Mannes College of Music-New School Jazz and Contemporary Music Division曼纳斯音乐学院就读,在平日的课堂以及学期的演奏中,他们发现各自所追求的风格相近,搭配在一起将非常协调,在爱蔻·丁妮的带动下,这个乐团诞生了。
他们的曲目主要以爱蔻·丁妮的作品为主,也包括所有爵士乐中的经典名曲,像John Coltrane, Miles Davis, Bill Evans等音乐家的乐曲都是他们的最爱,他们的演奏以感性与热情相结合而见长,有着象表现浪漫时期古典音乐一般乐感,以及高难度技巧的BEBOP风格。
自组团至今,他们活跃在纽约著名的格林威治村附近的Jazz Bars以及林肯中心和麦迪逊花园广场等著名音乐厅,受到各界高度好评。他们也拥有自己的Fan Club(歌迷俱乐部),也常为社区的活动表演助兴,非常受欢迎。
“音乐是世界性的,她不需要语言的解释便传达出一种心灵的沟通,”爱蔻·丁妮充满自信地说,“这也正是丁之四重奏所希望带给所有热爱爵士乐听众的一种讯息。”
美国纽约被称作是“Melting Pot”-大溶炉,她荟翠了全世界的精英,在这里发展并创造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古老的东方对于西方世界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神秘感,爱蔻·丁妮是在美国爵士乐坛中少见的一位杰出的华裔音乐家。
爱蔻·丁妮所接触的是以美国音乐为主的西方音乐,因此她的乐曲中既有西方二十世纪音乐的无调性风格(Atonality),又有以中国民间音乐旋律结合着现代的爵士和声与节奏的作品(Crossover Pieces)。
爱蔻·丁妮力图在西方音乐的形式中体现出东方文化背景的独特,可谓是爱蔻·丁妮的爵士音乐作品中追求的特色与执着。讲到她的中国民间音乐色彩的爵士乐,爱蔻·丁妮不无感慨地说:“在美国多年的音乐学习与演奏生涯中,我们所接触的乐曲几乎全是欧美的古典与浪漫时期的作品,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有民间特色的曲目并不多”。
爱蔻·丁妮记得第一次演奏《夕阳萧鼓》的钢琴独奏曲给美国老师和同学听,他们赞不绝口,认为中国音乐的曲调很美,很生动,并奇怪于为什么他们得不到更多的讯息。爱蔻·丁妮认为主要 原因是真正的中国民族音乐在美国传播不畅,由于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生疏,未能实现市场化运作,另外对于中国音乐的细腻表现方式在接受上还有一定的距离。
《夕阳萧鼓》之所以得到认可与喜爱,是由于作品建立在西洋乐器的基础上,又是以传统的古典音乐的写作技法而完成。用西方人所熟悉的乐器,熟悉的乐理,却谱写出了与之完全不同色彩的音乐,可谓是中国民间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巧妙结合。
在那次演奏之后,爱蔻·丁妮便开始了一系列思索。 她说:“随着愈来愈多对美国音乐的接触,我逐渐发现了爵士乐这个被全世界公认的‘美国古典音乐’的魅力,也萌发了将中国民间音乐与美国爵士乐相结合的想法。爵士乐是源于来自非洲的美国黑人的民间音乐,被古典音乐作曲家以传统的乐理加以完善而形成的,她即具备源于生活的质朴感,又具备高于生活的艺术性。
她的和声的复杂,节奏的多变,即兴演奏段落的创造性,以及风格的多样化,要求每一位演奏者都要具备古典音乐的技巧与刹那间作曲的能力。我还清晰地记得在学校的第一节爵士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没有爵士乐,那就是中国,当时我心中很难平静,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爵士乐在国际的舞台上响起来。
我首先迸发的就是对《夕阳萧鼓》这首我曾在钢琴上演奏过的名曲的改编与制作,当我的美国同学吹奏着夕阳西下的主题,台下的观众与老师沉浸在乐声的悠扬与婉转声中的时候,我认为音乐已经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完全将全世界连在了一起,不同的文化在一种完全相同的心境与体验中得到了升华,首次的尝试是成功的,美国老师不断地向我询问作曲的动机,也无不为中国美妙的旋律所震惊。”
爱蔻·丁妮从此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有着浓厚东方色彩的爵士作品创作,在一种无名的灵感驱使下,她完成了诸如《丝绸之路》《太极》《夕阳主题》《上海滩》《小白菜》等乐曲的改编与创作,并在演出过程中把作品的创意介绍给美国观众,深受听众欢迎。
“在我的艺术探索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越有民族性,才越有世界性,我认为民族性的体现是需要一个共同认可与接受的媒介,才能得以更加发扬光大,作为一名爵士乐作曲与演奏者,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文化是我创作源泉的根,而对于爵士乐的学习与掌握,又是我实现将中西文化相结合,并把爵士乐带到中国,以及把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有效途径。”这是爱蔻·丁妮发自肺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