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而且 正是这种菌丝的发酵 才让这道毛豆腐更加美味 也更加有营养 呃 这些是菌丝 这么说来 这毛豆腐其实就是豆腐长毛了 几人不由得啧啧称奇 连连摇头 尤其是玉儿 更是皱起了眉头 显然 对于这种长了毛的菜 他有点接受不了的感觉 不过 林阳几个大老爷们倒是没那么多避讳 既然这道菜能够被摆上桌 甚至是徽州菜里的名菜 至少来说 肯定不会是什么发霉变质的菜 再说了 他们几个去了那么多地方 吃了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还会怕一个长了毛的豆腐 那位服务员接着解释 这种毛豆腐的发酵过程是经过严格控制的 所用的菌粉也是专门筛选过 可以确保没有任何毒害 相反 发酵过后的毛豆腐营养更易吸收 比单纯的吃豆腐更有营养 更美味 而且 说起这道菜 也还有个传说 什么传说 听到传说 几人又都来了兴致 其实相比起美食 他们更喜欢听各种奇奇怪怪的故事 这些东西比美食还有意思 服务员继续说 这个传说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传说朱元璋攻下半城后 又挥师北上来到绩西 并屯兵于城南的快活林 由于朱元璋是仁义之师 这一代百姓常以水豆腐犒劳将士 因水豆腐送多了 一时吃不了 天又热 豆腐长出了白色 褐色的绒毛 眼看是不能吃了 为了防止浪费 朱元璋命厨子先把豆腐油炸 再用多种佐料焖烧 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 朱元璋登基后 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州老乡 徽州老乡吃了后感叹此菜实在是太美味便又传回了徽州 后经历代作坊多次改进制作工艺 形成现今的特色徽州菜 毛豆腐 听了服务员的介绍 众人不由得惊讶 小小的一个毛豆腐 竟然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 当然 这样的传说也不好说到底是真是假 但明太祖朱元璋的确就是徽州人 这一点是确定的 而且朱元璋的确是个非常节俭的皇帝 毕竟是从一个乞丐和尚一路成为皇帝的存在 所以他非常勤俭 并且懂得百姓疾苦 能够发明出毛豆腐这种菜 倒也合理 听了朱元璋发明毛豆腐的故事 倒是让大家对于毛豆腐的味道更加好奇了 嗯 于是纷纷动筷子品尝这道特色菜 下一刻 几人露出惊讶的表情 嗯 好吃 又鲜又嫩 太好吃了 这是豆腐吗 简直比山珍海味还要好吃 闻着虽然臭臭的 但吃起来也太香了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 对这个小小的毛豆腐竟然赞不绝口 对不对 林阳和李小鹏吃的开心不已的同时 也让一旁的陈新月有些异动 真的假的 这个臭臭的东西有那么好吃 林阳笑着点头 绝对好吃 如假包换 看到他这么肯定的眼神 原本无法接受这道菜的陈新月 也在半信半疑中夹起一小块毛豆腐品尝了一下 看着他小心谨慎的表情 林阳两人都感到好笑 而当他嚼了两口后 大大的眼睛也是一亮 嗯 确实很好吃 这小小的一道毛豆腐 确实出奇的好吃 在问政山笋和徽州毛豆腐这两道菜得到大家的赞赏后 接下来的每一个菜 他们也都格外的期待起来 桌上的氛围也变得格外的热烈 林央这一帮人本来就是在比赛钓鱼的同时去全国各地享受当地的美食和美景 现在有机会品尝这样一桌地道的徽州菜 当然是正合胃口 接下来一道道徽州特色菜呈上餐桌 每一个都十分美味 让大家吃的满嘴流油的同时还不忘相互比较 月儿最喜欢的还是第一道菜问正山笋 因为格外的鲜嫩也清淡 再怎么吃都不长肉 而林阳和李小鹏则是出奇的一致 两人都最喜欢毛豆腐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俩人都是重口味 臭味相投 说到臭味相投 就不得不说徽州菜的另一个压轴菜 也是最有名的菜色之一 臭鳜鱼 之前在毛豆腐上来的时候 李小鹏就根据味道猜测是臭鳜鱼 实在是因为臭鳜鱼在徽州菜里太有名了 吃徽州菜哪有不吃臭鳜鱼的 当然 之前在湘南的时候他们也吃过臭鳜鱼 不过那个臭鳜鱼是湘南做法 本质上是模仿的徽州做法 但毕竟还是没有徽州做法正宗 而作为徽菜之中的压轴菜 臭鳜鱼也被安排在了比较重头的位置 在大家的期待中摆上餐桌 只见这条臭鳜鱼个头算是比较大的 有个两三斤的样子 就在臭鳜中也算是大的个体了 而且服务员介绍这可是野生的臭桂 一般人就是有钱也不好买 这样一条又大又是野生的新鲜臭桂 也让众人有口福能尝到这口美味 说起来臭鳜鱼的做法也有个传说 相传在二百多年前 沿江一带的渔贩们每年入冬时将长江桂鱼捕捞上来后 在本地无法完全销售 或者由于本地桂鱼比较多 价格自然也就比较低 所以为了卖出更高价格 商贩们只能用木桶装订桂鱼去徽州山区出售 因要走七八天才到徽州 为防止鲜鱼变质 鱼饭装桶时就想了办法 在木桶中放一层鱼 撒一层淡盐水 起到保鲜作用 用这种方法 哪怕是七八天后鱼才到徽州 但鱼依旧不会变质 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异味 也就是臭鲑鱼的臭味 但把表皮的异物洗净后 当地人将这种桂鱼以热油烧煎 细火烹调后 那种臭味也就没有了 反倒变得鲜香无比 自此 臭鳜鱼也就成为徽州家喻户晓的名菜 并且在之后传遍大江南北 所以要想知道正宗臭鳜鱼 必须要提前进行发酵 一般来说 现在的做法是不用木桶发酵了 会采用保鲜膜或者专门的发酵箱来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