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你 大家好 我是疯了 拜衣 前面啊 我们说了宋元之事 尤其是元朝 佛教出现了私俗画的倾向 宫廷内外 充斥了大大小小的僧人们 元顺帝还从这些家伙那里学会了双修法 这所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种种怪象 让人不禁疑惑 这还是那个明心见性之佛教吗 这一切啊 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 那就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 朱达皇帝 嗯 此人在获得皇帝这份工作之前 也曾经干过和尚这个职业 所以你也可以说呀 元明两朝的交替 就是一个汉族和尚赶跑了一群西藏蒙古和尚 实话实说 朱元璋在早期的时候 对和尚们还是很不错的 一来呢 他小时候受到了佛教的照顾 没被饿死 在和尚庙里活了下来 这一点啊 他一直记得 二来呢 当时的社会环境也需要他对佛教保持尊敬的态度 这家伙二十五岁参加革命工作时 第一个投奔的就是白莲教的郭子清 白莲教这玩意儿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佛教宗派 但无论是他自己的生明还是周围人看的 那都是佛教主持 当为他继承的 就是净土中慧远大师当年在庐山创立的第一个社团白莲寿 所以啊 面对当时社会上茫茫多的真假和尚 朱元璋为了造反成功 那也必然会对大和尚们好一些 他曾经公开表扬僧人们说呢 演大乘以绝听 谈姻缘一化愚 翻译过来就是 大家呀 都是教育家 能够启蒙老百姓 化解他们的愚昧 甚至刚当上皇帝那几年 朱元璋还仿效元朝皇帝赏赐土地给僧人 举办过规模很大的法会 当然 你说他心里是不是真的信当时的佛教 那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甚至可以说呀 就是不信 这个结论呢 很快就得到了证实 在政权稳固之后 朱大皇帝是把脸一变 开始对佛教下手了 和三五一宗不同的是 朱元璋并没有采取什么灭佛之类的极端手段 因为这小子自己就当过和尚 虽说不读经书不看书 是一个不着调的假和尚 但对这个行业那是相当的熟悉 寺庙里的那点事儿 根本就瞒不过他 所以呢 他用不流血的方式对佛教进行了改造 朱元璋改革佛教的第一件事儿 就是把佛教群体分成三个部分 分别叫做禅 教和讲 你原来属于哪一派 我朱松八是既不关心也不想知道 反正现在呢 就是这三大类了 第一类的禅 就是清修 成佛呢 是你们的唯一任务 别的呀 你也不用操心 也不能操心 第二大类称为教 又名呢 瑜伽僧 这里的瑜伽 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个运动瑜伽 也不是唯师宗的起源瑜伽形派 而是古印度哲学宗派的一个分支 泛颂瑜伽 简单的说呀 就是以歌唱的形式念经诵咒 简大皇帝觉得这玩意儿要是用在追悼会上 那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所以呢 他规定称呼那些专门做法事开法会的和尚为瑜伽僧 嗯 你想不到的是 律宗的大和尚们也被归于这一类了 这样做唯一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两者的仪式感都挺强 但律宗和尚心里肯定是不愿意的 俺们这么严肃的一个宗霸 现现在去给死人念经 那算算啥事呢 但当时呢 也没人敢去找朱元璋理论 只好在超度亡灵的时候啊 念戒律 也算是一种安慰 嗯 最后一类讲 指的呢 是那些可以向群众宣扬佛教思想的 一般来说 华严 天台 法相这些理论性很强的宗派 都归于这一类 当然 你呀 只能讲佛经上的事儿 如果一不留神 说了诸大皇帝当年做和尚的时候如何如何 那刚刚说到的瑜伽僧可能就有活干了 嗯 禅教讲 这三类和尚 不仅做的事情不一样 穿的袈裟呢 也不一样 大和尚们是绝对不能搞兼职的 你就是说 最近死人少 我去给活人讲两天课 那死人的数目可能就要加一了 就是不知道啊 到时候你自己给自己念经超度 你会不会 嗯 但无论哪一类和尚 朱元璋呢 都强迫他们要学习三本经书 心经 金刚经和棱血经 全都是禅宗的 学习完了 还要考试 考试不通过 你就下岗 可以这么讲 这三本佛经今天在大众中如此流行 和明朝对这三本经书的推广那有很大的关系 就相当于是佛门科举考试的四十五经了 为了加强佛教管理 公元一三九一年和一三九四年 朱元璋分别颁布了声明佛教榜册和榜式僧教条例 除了像前面所述的那样 严格的把寺院和僧人分类之外 还加了三条 第一条是寺院合并 要求呢 在三个月内 把小的寺院都并入到大的寺院去 这等于是强行淘汰了大量的小寺院 据统计啊 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寺庙就此消失了 这样一来 那官府的管理自然是容易的多 第二条呢 是僧人没有特殊原因并得到允许 那必须要住在寺院里 如果你没事四处溜达 那没啥说的 抓住了呢 轻者进监狱 重了的就要掉脑袋 最后一条是民间不允许私自办法会了 因为这是于伽僧的专利 之所以要用这些办法加强管制 隔离开僧人和老百姓 主要目的呢 就有两个 一个是防止造反 朱元璋自己那就是和尚起家造反 当上皇帝后 他看全天下的和尚 那全都想造反派 另一个就是他认为如此严格管理之后 随便一个大和尚再想上街去忽悠老百姓骗财骗物 那应该是不太可能了 但实际上的效果呢 却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因为他这么一弄啊 佛教里边 能接触到老百姓的僧人就只剩下一种了 就是瑜伽僧 但这种僧人的职业技能就是念经超度 为死人忏悔 为活人祈福 别的东西 比如说教义教理 就算是以前知道一点 现在天天和死鬼打交道 那时间长了 也全都忘了走花国去了 这样一来 民间对佛教的理解呢 变得就更加的片面 反倒是对法事有了强烈的兴趣 到了后来啊 不管朝廷是不是禁止 类似水陆法会的仪式 那完全是深入民间 变成了一种民俗 和尚们来钱的道路呢 反而是更加的拓宽了 这就不是诸大皇帝啊能想到的了 从总体上来看 明代的真正佛教信仰 仍然以禅宗和净土宗最为流行 从万历年间 也就是公元一六零零年之后 先后出现了四位在佛法上造诣很深的大和尚 号称呢 明末四大高僧 他们分别是云栖住洪紫柏真可 含山德青和偶意之序 这四位僧人的主张都差不多 可以用十二个字呢来概括 禅净双修 净土为归 三教合一 嗯 前面说过 提出禅净双修的是北宋大和尚延寿禅师 他说过的一个祭子是非常出名 有禅无净土 食人酒错路 **若陷前 皮尔随他去 意思是呢 修息禅宗 以自身的力量开悟的 十个人里边 至少有九个 在活着的时候 那仅仅是开悟的境界 远远没达到彻底去除贪嗔爱欲吃的涅槃层次 一旦死了呀 在中阴身猛烈在业力作用之下 也就稀里糊涂的投胎去了 不能解脱 那要咋整呢 必须啊 借助外力 禅净双修 活着时候凭禅宗觉悟 悟了之后 借助阿弥陀佛的这个外力 脱离六道 到西天净土去继续修炼 这事儿呢 被今天的佛教总结为 悟后起修 禅宗开悟 净土来修 有人可能啊 搞不清楚这到底算是禅宗呢 还是净土 按照明朝末年这四位大师的说法 我认为啊 应该是净土的成分大一些 而这也是净土为规的含义 四大高僧思想的最后一句呢 是三教皈一 很明显 三教皈一呀 它并不是儒释道三家简单的一个和解 说从今儿个起啊 大家不要互相在言语上埋汰对方了 更不能动手打架 这个并不是皈一 最多他只能算是和平共处 所谓的皈依呢 指的是融合 是思想和教育上的取长补短 逐渐分不清界限 达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最后啊 彻底汇成一个东西 那就是中华文化 这才是三教皈依的真实目的 也是现实中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的事情 嗯 不仅仅是教医教理 在儒释道三家的推动下 就连神仙也都逐渐皈依了前面说过的小说西游记 孙猴子的法术 那绝对的佛道双修 也有著名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这本中国神话神仙的指南书也是这时候开始大行其道的 他在元代成书 明朝的时候最终版本 此书的作者是谁呢 不知道 此共是七卷图书 收录了几乎中国的所有神下 而且呀 怕你半夜起来看见不认识 神仙们呢 都有画像 其中的很多神仙 看穿衣打扮 再看法术能力 可能都是两家甚至三家兼修的 除了小说原名之之后 社会还出现了一些称称善善书的东 所谓谓善书 就是柔和了道教 儒家 佛教 一种三教齐下 劝人行善的书 阐述了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了凡四训 是一位叫做袁了凡知知分子写给自己儿子的书 又叫做殷智路 你无论说他是哪一家的都不太对 但无论你说他是哪一家的 又全说得通 通篇读下来呀 估计佛祖 圣人 三清等大佬们在天上啊 也蒙圈呢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呀 儒释道三家思想会逐渐的归于一统呢 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 而且其中的原因恐怕极多 我个人认为呢 最主要的有四点 第一点就是三家是各有所长 却又是互补的 这里呢 我引用寒山德兴大师的话 他说啊 文学有三要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 不经老庄不能旺世 不参禅不能出世 此三者 经世出世之学背矣 缺一则偏 缺二者爱 三者无一 而称人者 则孝之而已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 学儒家 可以在世俗的世界里边混 当官造报福百姓 做生意赚钱养家等等 都需要学儒 这是入世 而老子庄子那一套 能让你的精神世界脱离世俗 到一个逍遥自在的好去处 甚至啊 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没有烦恼 这是旺事 但对于人生的终极问题 你从哪儿来 到哪儿去 生前死后到底都是啥玩意儿 那还是要学学佛学 这是初试 这三样东西 少了一样 你就会跑偏 缺了两样啊 你就很狭隘了 如果你一样都没有 那把你叫做人的唯一原因就是你长的是一个人的样子而已 大和尚最后这句话呢 说的是太重了 我估计啊 事后他要念很多遍经书去忏悔 不过呢 他前面说的还是挺好的 儒释道三家 偏重点分别是入世 忘事和出世 可谓是各擅胜场 当然 他也是互补的 第二个逐渐归一的原因就是他们和产生于中东新月沃土的依神教不一样 儒释道三家 从本质上来说 那全都是不排外的思想体系 儒家中庸上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老子道德经上只是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至于说佛教 更是一个不争的宗教 一来释迦牟尼老师的四第八中道 十二姻缘 就没有一个字是贬低别人排斥异己的 二来呀 他进入中国后 一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而不是去取代别人的位置 那更是没啥整的 谋资理婚论里边就讲了 惩恶劝善 同归于尽 这三教皆可遵行 贪污衬等高僧们更是宣称 弑父母即是是佛 这话反过来说 那伺候佛祖就等同于伺候父母 和儒家还有啥区别 呢 说句题外话呀 儒释道三者骨子里的包容和调和性 也是中华大地上从来没有因为信仰而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一个客观原因 尽管很多时候 世道两家也被造反派利用 打着他们的旗号来造反 但那仅仅是反对某个具体的统治者 而不是去干掉某个信仰 这一点 对于中华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个皈一的原因 就是皇帝老子们都希望这三家融合 隋文帝杨坚在他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下诏说 法无内外 万善同归 教友浅深 殊途共治高调表啊 儒释道三家 那全都是倒民向上的东西 他媳妇儿的外甥李渊在当上唐高祖之后也说 三教虽意 善归一亏 言下之意是 大家咋还不归一呢 真是让朕哪 操碎了心 后边宋元明清的皇帝们也都差不多 之所以你这样 最大的驱动力那就是儒释道都劝人行善 安分守己 非常有利于统治者们的管理 最后一点呢 就是知识分子们也倾向于三教合一 上一集说了儒家理学大师朱熹的思想 里面有很多佛教的东西 到了明代 更是出了另一个大思想家 创立了心学的王阳明 身为儒家的王圣人 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世界上的一切 那都是新的产物 这个说法其实和佛教唯失踪那是一模一样的 此外啊 他的那个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明显的就是佛教禅宗的一个变体 当有人问王阳明 是与如 孰亦乎 他的回答是 子无求妻 亦同于如是 求其是者而学言可矣 这话用东北话来翻译一下就是 你小子管他是啥玩意儿 干哈呀 有用就学 别唧唧歪歪的 并且王阳明对道教研习也很深 他在传习录中讲了很多道教的精气神养生术 说其为一名道教徒 那也没毛病 嗯 阳明学说呢 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 他在融合了很多佛教的东西之后 目标却始终是入世的 遵循的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明立命的圣人之道 济世救人 在人世间做一些事情 但是他却也没有违背佛教的从内心出发 向内关照 最终目标为解脱的准则 或者说呀 把这两者是完美的结合起来了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如果你把达理解为时机合适 穷理解为没有机会 没有丝毫的偏执之心 那么成圣和成佛就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你身上了 这也是三教合一的魅力所在 就这样 因为上面的四个原因 到了明朝后期 三教合一的趋势那已经是相当明显 当然 我们这里说的皈依 只能说是一种趋势 一直到今天呢 他也没有最终完成 可是这种趋势对佛教自身 那也是有影响的 也导致了清朝和近代社会 佛教呢 又产生了一些变化 到底它是咋变的 人间佛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呢 下集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