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集(孙家栋)转攻航天,追随钱学森参与导弹研制-文本歌词

第13集(孙家栋)转攻航天,追随钱学森参与导弹研制-文本歌词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发行日期:

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转攻航天 追随钱学森参与导弹研制 正当孙家栋踌躇满志 准备航空报国的时候 他在毕业回国后 却被分配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制机构 钱学森任院长 国家耗时七年精心培养的航空人才 为何被分配到了研制导弹的部门 原来 一九五六年 中央制定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时 曾有过较长时间的飞机与导弹的争论 即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是优先发展飞机还是优先发展导弹 作为十二年规划综合组的组长 钱学森态度鲜明的主张优先发展导弹 第一 从当时的国情来看 短期内不可能在发展飞机上取得快速突破 第二 从战略博弈的角度分析 发展导弹是战略取胜的捷径 第三 从国防的未来发展来看 导弹结合核武器是必然之路 经过多次讨论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就此确定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中央批准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及后来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钱学森兼任一分院院长 领导导弹研制工作 孙家栋这批留学生回国前夕 第五研究院建设急需科技人才 主管国家科学技术工作的聂荣臻元帅亲自请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予以支援 于是孙家栋就被抽调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被分配在一分院导弹设计总体部担任总体设计员 中国导弹研制工作起步艰难 一无设备 二无资料 三无技术人员 除了钱学森 谁也不了解 导弹初期阶段 苏联提供了图纸资料 派出了专家 还赠送了两枚p二型近程导弹供中国仿制和改型 孙家栋所在的导弹总体设计部负责图纸描红 原理研究 仿制 改进 创新等工作 除此之外 他还负责资料翻译的工作 苏联提供的资料摞起来像小山一样高 孙家栋夜以继日的埋头翻译 并将翻译出来的资料进行系统归类 孙家栋从不觉得累 他只觉得能从事新中国国防尖端武器研制 还能在科学巨匠钱学森的身边工作和学习 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儿 一定要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 可天有不测风云 一九六零年夏天 年轻的科技人员们干得热火朝天 苏联突然单方面决定撤回在中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 并带走所有资料 孙家栋后来回忆道 看着做到半截 即将完成的导弹 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这件事情也刺激了我们 必须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你不是把图纸资料都带走了吗 好 我们自己想办法搞 中国人 你是压不倒的 以后的几个月里 导弹研制工作经历了多次试验失败 在聂荣臻元帅 钱学森院长的正确领导下 全体科技人员努力攻关 通力合作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查找出失败的原因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 我国第一枚仿制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在浩瀚的戈壁大地上成功发射 填补了我国尖端武器的空白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我国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世界为之震动 孙家栋为导弹事业奋斗了整整九年 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 极高的悟性 以及有目共睹的工作业绩 他先后走上了总体设计室主任 总体部副主任的岗位 为新中国导弹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他的同事刘从军回忆 那时候国家导弹武器研究刚刚开始 由于初次接触新事物 大家都没有经验 谁的脑子好使 谁的点子多 谁就是发明者 孙家栋的聪明度就是胜别人一筹 他首先提出新颖的设想 大家一起讨论 萌发出了思路 然后一步步遵循 确定后就出了成果 导弹推进剂箱的改良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苏联p二型导弹处于保温考虑设计的两层推进机箱 孙家栋却认为导弹在加注燃料后很快就会发射 完全不需要两层箱体 这个大胆的设想被运用在我国自主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上 经过改良设计 东风二号导弹推进剂剂量几乎与苏联p二型导弹相同 但其射程却足足加大了一倍 孙家栋在导弹研制中展现出来的才能 得到了钱学森的赏识 即将对他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