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本字幕由TMEAI技术生成 [0.65]诸葛亮 [1.49]字孔明 [2.75]琅琊国阳都县人士 [5.49]琅琊诸葛氏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10.17]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官至兖州泰山郡城 [14.79]可惜英年早逝 [16.43]留下了三个儿子 [18.58]长子诸葛瑾后来为躲避战乱 [21.84]前往江东 [22.98]成为孙权手下的大臣 [25.96]次子诸葛亮和幼子诸葛均 [28.72]在未成年时 [30.02]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32.96]诸葛玄出任扬州豫章郡太守后 [36.04]便带着两个侄儿 [37.52]前往豫章赴任 [39.46]从此 [40.32]诸葛亮就离开了故乡 [42.42]再也没有回去 [44.68]在他十一岁时 [46.42]诸葛玄的太守之位被他人取代 [49.52]生活陷入困境 [51.63]加之北方战乱不止 [53.77]老家也回不去了 [55.45]诸葛玄只好带着侄儿们 [57.81]前往荆州 [58.99]投奔故旧刘表 [61.47]在刘表的接济下 [63.29]诸葛玄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65.77]一处名叫隆中的地方安家落户 [69.53]不久后 [70.43]诸葛玄因劳累过度 [72.31]一病不起 [73.55]恪然长辞未成年的诸葛亮 [77.24]兄弟二人相依为命 [79.479996]过着颇为艰苦的生活 [82.74]诸葛亮在笼中一住就是十二年之久 [86.68]从时间上看 [88.0]是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前后 [91.06]一直到建安十二年 [93.59]从年龄上算 [94.869995]是从十六岁到二十七岁 [98.09]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99.990005]他表面上过着公耕龙母的隐居生活 [103.93]如同闲云野鹤般自在悠闲 [107.09]实际上却在心中积蓄着满腔的壮志豪情 [112.11]他常常抱膝而坐 [114.21]面对那绿水青山 [116.009995]放声高歌一曲梁府吟 [119.6]梁赋吟是一首古老的曲子 [122.52]相传是曾子在泰山脚下耕种时所作 [126.66]这首曲子音调悲凉慷慨 [129.5]又源于诸葛亮的老家齐鲁一带 [132.42]所以每当他吟唱梁赋吟时 [135.06]心中便豪情万丈 [137.18]仿佛有豪风破浪 [139.12]纵横四海的壮志 [141.73]一曲歌霸 [142.95]他便会与好友徐庶 [145.11]石涛 [145.65]孟剑等人一起议论实政 [148.41]抒发自己的胸怀 [151.03]他这三位好友读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154.83]那就是物娱经书 [157.73]唯独诸葛亮与众不同 [160.05]他是观其大略 [162.85]物与精熟 [163.99]是一种字斟具卓 [165.73]深入钻研的学者型读书方法 [168.83]而观齐大略 [170.23]则是一种取其精华 [172.07]注重宏观把握的政治家读书方法 [176.07]从读书的方法的差异上 [178.35]诸葛亮已经预见到了彼此未来仕途的不同 [182.57]所以他对三位好友说 [185.67]青三人事 [186.69]进可知 [187.75]刺史郡守也 [190.43]当三位好友问他 [191.87]自己最高能做到什么官职时 [194.63]诸葛亮只是微笑着 [196.61]并不回答 [198.51]他虽然没有名言 [200.27]但三位好友心中也能明白 [203.37]因为在以往的畅谈中 [205.41]诸葛亮不止一次的将自己比作管仲 [208.87]乐毅 [210.52]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 [213.66]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主之业 [217.01]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的名将 [219.79001]曾奉燕昭王之命率军攻克齐国七十余城 [224.47]管仲擅于治国 [226.05]却不擅长用兵 [227.70999]乐毅精通军事 [229.27]却在治国方面稍逊一筹 [232.16]而诸葛亮认为自己兼具二者之城 [236.02]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顶俩 [239.4]由此可见 [240.54]他对自己的抱负和能力有着极高的期许 [245.18]读书方法的问题至关重要 [248.14]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251.53]读书方法的不同 [253.09]源于读书目的的差异 [255.63]徐庶等三人走的依旧是东汉儒生的传统道路 [260.71]即先熟读儒家经典 [263.09]再经过查孝廉 [264.55]获取茂才的选拔 [266.19]到京城参加考试 [268.07]然后从基层官员做起 [270.23]逐步升迁 [272.34]由于京城考试的试题是从众多儒家经典中随机抽取一段文字 [278.52]要求考生进行阐释 [280.96]如果对儒家经典没有达到精熟的程度 [284.66]面对试题就会无言以对 [288.06]可见徐庶等三人的读书方法 [291.1]既是东汉儒生的老陆 [293.1]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296.03]这种应试教育一般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行政官僚 [301.39]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会说徐庶三人请三人试 [305.79]尽可治刺史郡守野的原因 [309.99]然而到了东汉后期 [312.33]一种简洁新颖的读书方法在有识之士中逐渐兴起 [317.61]诸葛亮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321.76]诸葛亮读书的目的 [323.42]并非是要走传统儒生的老路 [326.4]他渴望辅佐一位理想的领袖 [329.14]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 [333.59]他所需要的知识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 [337.93]对天下大局的准确把握 [340.21]对治国治军方法的深刻理解等等 [344.85]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346.53]把樊浩的儒家经典一一背的滚瓜烂熟 [350.41]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352.07]也容易陷入字词句的细枝末节中无法自拔 [357.11]它的方法是与经熟截然不同的官旗大略 [361.83]这里的大略包含两层含义 [365.23]第一 [366.09]在必读书目的选择上 [368.19]要从宏观角度出发 [370.55]只挑选那些对实现自己目标真正有用的书籍来读 [375.17]而不是不加选择的每本都读 [379.14]第二 [379.98]对于必读的书籍 [381.54]在阅读时也要提取其中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 [386.34]重点消化吸收 [388.12]也就是要把书读博 [390.14]而不是面面俱到 [391.82]平均用力 [394.01]从诸葛亮后来进入仕途的表现来看 [397.33002]他在隆中对策时展现出的非凡大局观 [400.99]在赤壁之战时提出的连无抗曹的大谋略等 [405.27]都不是那些只知死记硬背儒家经典的迂腐书生所能企及的 [411.73]这正是他独特读书方法所产生的卓越效果 [417.24]三国时期是一个典型的竞争时代 [421.2]后世的人们往往看到三国的风云人物在谋略 [425.56]吴勇 [426.44]辞令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429.28]却常常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432.22]那就是读书方法的竞争 [435.49]从上面诸葛亮与徐庶三人的对比中 [438.49]已经可以看出在读书上竞争的端倪 [442.33]只是后人没有充分重视罢了 [445.69]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 [447.49]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俗世的质疑 [450.45]他们总觉得这位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是在自我吹嘘 [455.75]不过也有一些独具慧眼之人 [458.93]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文武兼备 [462.27]能够治国安邦的大才